安徽合肥仿古公交站臺發(fā)貨中
安徽省,簡稱皖,省會合肥市,位于中國大陸東部,介于東經114°54′-119°37′,北緯29°41′-34°38′之間,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。得名于“安慶府”與“徽州府”之首字。安徽省地跨長江、淮河南北,與江蘇省、浙江省、湖北省、河南省、江西省、山東省接壤,東西寬約450公里,南北長約570公里,土地面積13.94萬平方公里,占全國的1.45%。地形地貌由淮北平原、江淮丘陵、皖南山區(qū)組成。 境內的巢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。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(fā)祥地,擁有淮河、新安、廬州、皖江四大文化圈。
安徽省自古重視科研,是國家技術創(chuàng)新工程試點省。古今有畢昇、梅文鼎、鄧稼先、楊振寧等科學家,截至2014年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首的科研教育大學107所,科研機構3484個,部屬以上實驗室186個,省級以上工程(技術)研究中心554家。
安徽省與江蘇省、上海市、浙江省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。安徽創(chuàng)造的“小崗村精神”,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。2015年,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(fā)展階段。
2014年獲得中國最幸福的省份榮譽,被列入中國首個新型城鎮(zhèn)化試點省份;丈淌侵袊笊處椭,鼎盛時期徽商曾經占有全國總資產的4/7,亦儒亦商,辛勤力耕,贏得了“徽駱駝”的美稱。
2015年,安徽省正式邁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快速發(fā)展階段。
在原始社會#末期,安徽省境內的淮北、江淮地區(qū)為淮夷方國及南下部落所建方國的領地,江南地區(qū)則為吳越文化地區(qū)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,眾多的方國、封國為北方大國和南方的吳、越、楚等北上的大國所兼并。
秦推行郡縣制,安徽境內所設縣邑先后為九江、泗水、碭郡、陳郡、會稽(吳)郡等一級地方行政區(qū)劃所分領。秦末至楚漢相爭期間,又增置鄣郡、衡山、廬江郡,并為九江、西楚、衡山等諸侯國分領,可考的縣在皖境內有25個縣。漢初,安徽境內仍為楚、淮南等異姓王封地,后為劉邦改封的同姓王淮南(后分為淮南、廬江、衡山國,后又從九江郡分設六安國)、荊(吳國,后又為江都等王國)、淮陽、梁國等分領。元封五年(前106年)四月,設十三部州刺史作為中央的派出機構,安徽地區(qū)分屬豫、徐、揚3個州。3個州分領省境內所置74個縣(國)。東漢實行州、郡、縣三級管理體制,今省境內仍為揚、豫、徐3個州分領。
三國時期,安徽境內分別為魏、吳國所設揚州及魏國徐、豫4個州分領。吳國揚州涉及安徽境內新都、廬江、丹陽3個郡在江淮南部及江南地區(qū)所設19個縣。兩晉南北朝時期,仍實行東漢以來的州、郡、縣三級管理體制。東晉時期,淮北地區(qū)先后為“五胡十六國”中的劉漢、后趙(含冉魏)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秦、后燕等國先后占領,常守舊制,仍為徐、豫(含東豫)2個州分領。南北朝時期,宋、齊、梁、陳均先后收復過淮北地區(qū),領有江南地區(qū),并長期以江淮地區(qū)為南北紛爭的戰(zhàn)場。陳朝后期則以長江為限,江淮及以北地區(qū)為北齊、北周先后占有。在南朝淪喪北方領土期間,安徽北境則先后為北朝的北魏、東魏、北齊、北周據有。
隋前期廢郡,整飭各級區(qū)劃和管理體制,實行州、縣二級管理體制。今安徽境內設55個縣。大業(yè)初,改州為郡,實行郡、縣二級管理體制,并恢復漢州刺史分巡制度。今省境內設50個縣,涉及3個部州15個郡。唐前期,廢郡改州,實行州、縣二級管理體制。貞觀初,今安徽境內初設85個縣,涉及33個州。貞觀元年(627年),保留調整為44個縣,涉及15個州,涉及河南、淮南、江南3個道。中唐時期,道正式成為一級地方行政區(qū)劃,實行道、州、縣三級管理體制。天寶年間,改州為郡,則實行道、郡、縣三級管理體制。不久,復郡為州。晚唐時期,今境內仍設55個縣,涉及15個州(不含朱溫所設輝州),為4個節(jié)鎮(zhèn)分領。
五代十國時期,淮北地區(qū)先后為后梁、后唐、后晉、后漢、后周5個短命的小王朝分領,南方(含江淮、江南地區(qū))先后為吳國和南唐國所據有。
北宋時期,實行路、府(州、軍、監(jiān))、縣(不帶縣的軍、監(jiān))三級管理體制。今安徽境內先后設64個三級行政區(qū)劃(62個縣2個監(jiān)),先后涉及4個府13個州8個軍,計25個二級行政區(qū)劃,分屬5個路。宋、金對峙期間,南宋初領全省,后以淮河為限與金國對峙,江淮地區(qū)常為戰(zhàn)場,北方先后為金國(含偽楚、偽齊)、蒙古汗國和元朝所據。南宋先后在省境內設51個縣2個監(jiān),涉及3個府8個州7個軍,計18個二級行政區(qū)劃,為淮南東、淮南西、江南西3個路分領。
元朝實行行省、路(府、州)、散府(州、軍)、州(縣)四級管理體制。今安徽境內設60個縣,涉及11個路2個府10個州,分屬3個行省。 明朝實行三級管理體制。其中,南北兩直隸及十三布政使司為一級行政區(qū)劃,府、直隸州(廳)為二級行政區(qū)劃,散州和縣(廳)為三級行政區(qū)劃。今省境為南直隸西部地區(qū),設49個縣7個散州,涉及鳳陽、廬州、安慶、太平、池州、寧國、徽州7府及徐州、滁州、和州、廣德4個直隸州,計11個二級行政區(qū)劃,其中鳳陽府為明朝的陪都稱明中都。清初承明制,改直隸南京為江南省,今安徽境內屬江南省西部地區(qū),仍設56個散州和縣(不含已劃出的盱眙、英山、婺源3個縣,但含蕭、碭山2個縣),涉及安慶、徽州、寧國、池州、太平、廬州、鳳陽7個府及徐州、廣德、和州、滁州4個直隸州,計11個二級地方行政區(qū)劃。